本文目录一览:
- 1、avicii死因是什么?
- 2、a神是谁?
- 3、蓝色骨头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意思
- 4、关于各种“x客”!
avicii死因是什么?
自杀
艾维奇(avicii)曾因为忙碌的行程加上酗酒问题,身体屡亮红灯,2014年被迫切除胆囊,后来又宣布因健康因素,无限期停止活动,之后复出不过1年多时间,又在2016年3月宣布暂退歌坛,在去年,他带新专辑《AVīCI》再次回到电音歌坛。
2018年4月20日下午,艾维奇(avicii)在阿曼马斯喀特去世,年仅28岁。而消息也在不久后被传出,各国粉丝也因为他的离开而感到痛苦万分。随后,Avicii家属发布声明称葬礼将不对公众开放,2018年6月8日,艾维奇被安葬在家乡斯德哥尔摩的斯科斯基花园公墓。
人物评价
艾维奇总是乐于尝试运用新鲜刺激的方式推出自己音乐。艾维奇像音乐界的“黑客”,他做的电子乐风独树一格 。无论是乡村还是爵士,无论是独立还摇滚,Avicii总是能通过“浩室”节拍和电音韵律的融合,让音乐在保持原味的基础上,焕发出另一种动感且层次分明的全新活力。
其创作手法,类似于上海新天地的整合与改造。一样的石库门、一样的老弄堂,但却在设计师的精工妙笔之下,既维持了原貌又变得新颖时尚。
a神是谁?
A神通常指艾维奇(Avicii,1989年9月8日—2018年4月20日),本名提姆·伯格林(Tim Bergling),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DJ、音乐制作人。
生涯:
2008年,创作并发行首支个人单曲《Lazy Jones》出道 。2011年,发行单曲《Levels》,受到广泛关注。2012年2月,与DJ大卫·库塔联合制作歌曲《Sunshine》,两首歌分别入围第55届格莱美奖以及第54届格莱美奖“最佳舞曲录制”奖。
2013年9月,发行第一张个人录音室专辑《True》;同年11月,获得第41届全美音乐奖“最受欢迎EDM艺人”奖。2014年,为巴西世界杯创作了官方赞歌《Dar Um Jeito (We Will Find A Way)》;同年5月,凭借单曲《Wake Me Up》获得公告牌音乐奖“最佳舞曲/电子单曲”奖。
2015年10月,推出第二张个人正式专辑《Stories》。2016年,为可口可乐广告创作英文版推广歌曲《Taste the Feeling》,同年因身体原因宣布暂别舞台 。
2018年4月20日下午,艾维奇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去世,年仅28岁。6月8日,艾维奇被安葬在家乡斯德哥尔摩的斯科斯基花园公墓 。
艾维奇去世后,其经纪公司宣布他生前创作的专辑《TIM》于2019年6月6日发行;同时艾维奇的官方传记也正在撰写中,预计2020年发行 。所有收入将会转入到蒂姆·伯格林基金会(Tim Bergling Foundation)。
扩展资料:
1、社会活动
2012年,Avicii展开了名为“House for Hunger”的慈善巡演,他们将所获得的100万美元捐给了慈善机构Feeding America,以救助美国的部分饥饿人群。
2、人物评价
艾维奇总是乐于尝试运用新鲜刺激的方式推出自己音乐。艾维奇像音乐界的“黑客”,他做的电子乐风独树一格。无论是乡村还是爵士,无论是独立还摇滚,Avicii总是能通过“浩室”节拍和电音韵律的融合,让音乐在保持原味的基础上,焕发出另一种动感且层次分明的全新活力。
其创作手法,类似于上海新天地的整合与改造。一样的石库门、一样的老弄堂,但却在设计师的精工妙笔之下,既维持了原貌又变得新颖时尚。
蓝色骨头这个电影讲的是什么意思
主人公钟华(尹昉饰演)是一个生活在都市中的网络写手,同时也是地下摇滚歌手和专业黑客,为了生计不得不帮音乐公司的老板做些“五毛党”的勾当,日子过得很宅,如果说有什么幸运的事儿,就是他勾搭上了一个没出名的小歌手萌萌(黄幻饰演),而不幸的是,那个小歌手却是老板的情人……
对于性和爱情其实分的不很清楚的钟华为了“还债”答应音乐公司的老板尽力把小歌手捧红,而这时他接到了多年没有音讯的父亲发来的邮包,在邮包里竟然藏着一段在文革岁月中的凄婉故事……
“一首歌,两代人,三段故事,四种曲风”,这是崔健对《蓝色骨头》极为简练的介绍。
扩展资料:
《蓝色骨头》是崔健首次参与执导的一部文艺电影,由崔健亲自担任编剧,赵学华担任制片,倪虹洁、尹昉、黄轩、赵有亮等人主演。
该片分三段,讲述一个地下摇滚歌手兼网络黑客的年轻人遇到默默无闻的小歌手,在陷入爱情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父辈一段藏在“文革”岁月中的凄婉爱情故事;该片故事较为敏感,整体风格偏向文艺,对于部分观众有一定的吸引力。
2013年11月16日该片于第8届罗马国际电影节上首映并获得组委会特别提及奖;2014年10月17日正式在中国内地公映。2015年10月31日崔健凭借《蓝色骨头》获得第十五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新导演奖。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蓝色骨头)
关于各种“x客”!
网络“X客”大集合
本文引自[url][/url]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网络文化也开始走向了多样化、个性化,并逐渐影响到现实生活,并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人群也随着网络文化的延伸发展划分了多个特色群体,这里主要介绍“X客”群体,它包括了博客、维客、奇客、播客、闪客、摩客、黑客、红客、骇客、飞客、数字朋克、威客、秀客、拍客、搜客、游客等群体。你是哪种X客呢?或者对哪类X客感兴趣呢?就来看看以下的介绍吧:
博客:原名weblog,后简化为blog,台湾译为部落格,也有直译为网志的。公认是由Peter Merholz在1999年命名而成,blog简单说就是一个个人信息发布系统,文章按时间倒序排列,文章内容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频繁更新。它同日记不同的是,它是一个面向公众的个人媒体,它使得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面向大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blog还延伸发展了移动博客(Moblog)、图片博客(Fotolog)、群体博客(Group blog)等多种形式。
维客:原名wiki,通常译为维基,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中文为“快点快点”的意思。wiki的概念始于1995年,当时在PUCC(Purdue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工作的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建立了一个叫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工具,其目的是方便社群的交流,他也因此提出了wiki这一概念。Wiki 系统创造者的 Ward Cunningham,共同为 Wiki 下了定义:一群相互连接并可自由扩展的网页、一套用来储存与修改信息的超文本系统,所有的网页储存在一套数据库中,任何人透过具有表单功能的浏览器用户程序,皆可轻易加以编辑。wiki最大的特色就是协同创作、版本控制以及独有的语法规则。wiki通常用于知识管理系统、百科全书、使用手册等,目前最大的wiki系统是2001年开始运行的wikipedia百科全书系统,可惜在国内被封,无法访问。
奇客:原名“Geek”,也有叫极客的。Geek也称原指那些性格古怪的人,或是在狂欢节进行奇怪表演的小丑。在PC革命初期,“奇客”开始衍伸为一般人对电脑黑客的贬称,他们具有极高的技术能力、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痴迷有时会达到不正常状态,将自己生活的大部份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电脑和网络上。给大众普遍的印象是:架着厚厚圈圈眼境、头发凌乱或发型古怪、衣着老土古怪,性格偏执离群等。中文最接近的说法就是“发烧友”,但是比发烧友更富内涵……最近Geek的概念更加大众化,Geek通常指一些在业余时间沉迷在电脑网络上与人交往的人。不过我更认同Geek是电脑网络的狂热爱好者,但并不一定是电脑高手。其他比较认可的解释:ComputerGeek from The Jargon-The NewHacker’s Dictionary、ComputerGeek from FOLDOC、What is a geek? by omini。
典型网站:slashdot.org(英文)、solidot.org(中文)
播客:原名Podcast或Podcasting,这个词是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构成的合成词,简单的说就是个人的网络广播。Podcast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初期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播客录制的是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声讯节目,网友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中随身收听,不必端坐电脑前,也不必实时收听,享受随时随地的自由。更有意义的是,你还可以自己制作音频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他人分享。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播客于2004年下半年开始流行,如今发展迅速,而且也扩展到视频节目的录制。
典型网站-国外:Podcast、odeo、last.fm,国内:土豆、菠萝网
闪客:国产词,来源于Flash,Flash的中文正有“闪”的意思,同时也对应传统静态图片有闪亮动人的意思,因此制作flash的高手就被称为闪客。其实“闪客”这个词源于“闪客帝国”个人网站。1999年正要开始建设,但是名字还没有想好。在回声资讯的“Flash论坛”上,有一天有人无意中说出一“闪客”,这个立刻击中了边城浪子。于是,“闪客”就开始挂在他的嘴边,等到“闪客帝国”开通的时候,“闪客”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
摩客:原名Flash mobs,音译为摩客,也称作快闪暴走族。这个词来源于两个词:一个是Flash crowd,指一群人为一个目的,同时进入一个网站;另一个是Smart mob,指一群有相同见解的人,利用先进科技,例如:互联网、手机等,在无领袖下组织集会。快闪暴走族源于2003年5月的美国纽约的曼哈顿。人们仅仅知道它最初的组织者名叫比尔(Bill),他自诩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比尔为组织活动专门成立了一个叫“Mob Project(快闪计划)”小组。“快闪计划”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参加者应当了解一些人已接受了邀请。没有网站会对活动提供专门的信息,更不会在任何当地报纸上发布任何广告–他们只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进行邀请,同为虚拟世界的朋友,几乎没有人在现实生活中会相互熟知。从2003年5月开始,这股无厘头式的“快闪暴走族”(flash mobs)风潮从纽约开始,迅速横扫世界各大都市。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柏林、奥斯陆、堪萨斯城、西雅图到亚洲的新加坡、香港、台北,那些原本躲藏在电脑背后互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瞬间聚集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到麦当劳跳芭蕾舞、到家俱店里坐沙发、在购物中心忽然鼓掌起哄……,然后又迅速散去。来如风,去如雨,令旁观者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目前我对这个最感兴趣,可是国内似乎缺乏爱好者和相应的环境。
黑客:原名Hacker,意为“劈,砍”,引申为“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在早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俚语中,“黑客”则有“恶作剧”之意,尤指手法巧妙、技术高明的恶作剧。黑客具有高超的编程技术,强烈的解决问题和克服限制的欲望。黑客大都是程序员,他们对于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有着深刻的认识,乐于探索操作系统的奥秘且善于通过探索了解系统中的漏洞及其原因所在,他们遵守这样一条准则:”Never damage any system”(永不破坏任何系统)。他们近乎疯狂的钻研更深的电脑系统知识并乐于与他人共享成果,他们一度是电脑发展史上的英雄,为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后来,出现了一群新的电脑高手,他们以破解和进入别人的系统作为目的,被人们称作”cracker”。渐渐的,大家都混淆了这两个词的含义,而中文在翻译时,把两者都译成了黑客(有点邪恶),于是大家将错就错,就将在网络上利用任何技术危害他人的人称为”黑客”,包括一些利用别人做好的现成工具来攻击和进入他人系统的人,虽然真正的黑客绝对看不起这些玩工具的”小黑客”。
骇客:原名cracker。有些黑客逾越尺度,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做出有损他人权益的事情,我们就称这种人为骇客(Cracker)。骇客通常利用网络漏洞破坏网络,他们往往做一些重复的工作(如用暴力法破解口令),他们也具备广泛的电脑知识,但与黑客不同的是他们以破坏为目的。
红客:redhacker,国产词,是指比较爱国的黑客一族。2001年5月那场轰动全球的中美黑客大战,而当时中国一方的“主力军”就是名噪一时的红客。红客是一种精神,它是一种热爱祖国、坚持正义、开拓进取的精神。所以只要具备这种精神并热爱着计算机技术的都可称为红客。红客通常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去维护国内网络的安全,并对外来的进攻进行还击。 飞客:又称电话飞客,英文名为Phreaking。是一群采用最古老的网络入侵技术盗用电话线路的人。他们是现今电脑黑客心目中病毒入侵的始祖。在他们的定义中,飞客就是对贝尔(Bell)电话系统的运作比贝尔公司的职员还清楚的电话爱好者。如今飞客依然存在,但飞客的叫法却很少提及了。
数字朋克: 也称电脑朋克,原名为Cyberpunk。首先了解一下朋克的来源,70年代末,一代青年崛起了,他们不满现实,意图反抗。但他们不再试图推翻什么、建立什么,而是寻求个体的独立、嘲弄统治者、嘲弄整个制度。于是摇滚乐诞生了一个新的流派――朋克(Punk)。到了70年代末期,新的作家群体也出现了,他们和摇滚乐的回归有极为相似的背景和动机。这些作家把目光投向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网络、生物工程等等,形成了独特的科幻文学流派数字朋克。Cyberpunk一词最早出现在布鲁斯•贝斯克1983年11月发表于科幻杂志《Amazing》上的短篇小说《Cyberpunk》。直到1984年12月30日,《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的编辑加德纳•多佐伊斯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回顾性的文章《新的热点作家》,才将这一类作品称为“Cyberpunk”。一般认为,Cyberpunk一词由表示“控制论(Cybernetics)”的Cyber与表示摇滚乐流派的Punk组合而成。这个词覆盖的范围不仅在于计算机领域,还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生物工程等,统称为数字朋克。黑客帝国就是典型数字朋克的代表。 在数字朋克作家看来,总存在一个系统在统治民众的生活,这种系统总是依靠某种特定的技术来实现统治,如通过洗脑、假肢、克隆、遗传工程等方式,这种技术会扩展人机合体。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这便是Cyber的含义。在任何文化体系中,总有一些人生活在社会边缘。如罪犯、流浪汉、梦想家或只是单纯寻求兴趣爱好的人。数字朋克作品关注这些人,通常显示他们是如何把系统的那种统治技术变成他们自己的工具,这便是Punk的含义。这提醒我们,在关注数字朋克中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时,不能忘记这些作品中具有“Punk”精神的一面。这不是计算机领域的英雄史诗,这是平民的、个人主义的、玩世不恭的个人体验。随着时间的演变,电脑朋客通常指那些着迷于电脑的反文化分子。他们喜欢在电脑上制造小型,有时则是大型的恶作剧,借此锻炼自己的对抗技能,以示对流行秩序的反抗。一些黑客喜欢把自己叫做“电脑朋克”,但像“黑客”本身一样,“电脑朋客”今天也越来越多地被等同于电脑罪犯了(注意:从中文意义上来讲电脑朋克和数字朋克实际上是有区别的,通常电脑朋克是指电脑犯罪,数字朋克指的是一种文化,多用于科幻作品中)。
威客:最近涌现的一个词语,意思指能够让智慧体现价值的人,英文名取为witkey(wit智慧 key钥匙)。简单的说,威客就是“我帮人人,人人帮我”,只不过这个“帮助”分为有偿的和无偿的两种类型。威客网站就是给大家一个平台,让大家公开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让需要帮助的人了解到你及你可以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同时也可以帮你找到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和麻烦的人,并获得他的帮助。 代表网站:新浪的爱问,百度的知道、小i、ideacool、时间财富网、yahoo的answers
秀客:指网页设计者,通过web页面来展示自己的人。
拍客:指通过手机、数码相机的拍摄来展现和制作网志的人。代表网站:ZCOM拍客、Fzone 搜客:习惯使用网络搜寻各类信息、资讯、知识的人。